紀永添專欄:擊其半渡──俄軍搶渡北頓涅茨河的慘敗能給台灣什麼啟示?

紀永添 2022年06月02日 07:00:00
俄軍在北頓涅茨河的一場渡河行動,卻演變成大屠殺的慘劇,大量的主力戰車與裝甲車被擊毀。(美聯社)

俄軍在北頓涅茨河的一場渡河行動,卻演變成大屠殺的慘劇,大量的主力戰車與裝甲車被擊毀。(美聯社)

俄烏戰爭已進入膠著的對峙狀態,俄軍集中兵力在烏東戰場上,卻未能取得任何重大的進展。雖然躲在亞速鋼鐵廠內持續頑抗的烏軍,已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命令下宣布投降,讓俄羅斯終於佔領馬立波全境。但俄軍在北頓涅茨河的一場渡河行動,卻演變成大屠殺的慘劇,大量的主力戰車與裝甲車被擊毀,讓俄羅斯最少損失一整個營級戰鬥群。這場完全失敗的渡河行動,已成為這場戰爭中最鮮明的案例,反應出俄軍在這場戰爭中的指揮、管制、協調完全失靈,也再次證明兵法中說的「擊其半渡」,至今仍是極有效的戰術。俄軍在戰場上搶渡寬度上百公尺的河流,都全軍覆沒,中國想要跨過寬度達上百公里的台灣海峽,勢必會更加凶險。特別是台灣海峽多數時候海況不佳,國軍部隊又重兵把守,讓台灣海峽成為阻擋解放軍入侵的絕佳天塹。

 

諾曼地成功登陸的前提──情報蒐集

 

不過,歷史上也有搶渡成功例子。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就渡過比北頓涅茨河更寬廣許多的英吉利海峽,順利在法國諾曼地一帶登陸,並向歐洲內陸推進。比較這兩場戰役,為什麼俄軍會在北頓涅茨河慘敗,而盟軍卻在英吉利海峽成功,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讓台灣在建軍備戰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參考方向。只是這兩場軍事行動,有非常大的差異,俄軍是渡河,盟軍是渡海,俄軍出動的是營級單位的規模,盟軍所進行的是大軍團作戰。俄軍擁有先進的武器,盟軍則是在八十幾年前,缺乏現代裝備下強行渡海,在比較時必需小心考慮這些差異。但執行渡河、渡海這種複雜軍事行動的核心概念,其實還是相同的,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包括一開始的偵察準備階段,展開行動時的攻擊破壞階段,與最後的搶灘鞏固階段。

 

俄羅斯在這場北頓涅茨河的渡河行動最少損失一整個營級戰鬥群。(美聯社)

 

偵察準備階段包括了登陸地點的情報蒐集、載具的建造與集結、與最為重要的欺敵計畫,這在今天許多有關諾曼地登陸的影視作品中,觀眾都可以看到。如盟軍早就派遣兩棲偵察部隊,滲透到諾曼地海灘上,研究潮汐水文狀況,並測試海灘的硬度能不能支撐戰車的重量。在法國的地下反抗軍,也配合整個行動,不斷提供德軍在當地的部署與調動情況。為了掩護登陸載具的建造與集結,甚至利用戰前從事電影工作的道具專家,進行各種偽裝與欺敵的工作。還將知名的美軍將領巴頓,調去指揮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軍團,讓德軍誤以為盟軍應該會選擇在加萊地區登陸。導致大批的德軍防禦部隊,被牽制在盟軍根本不會進攻的地方,為盟軍的搶灘行動提供了最好的掩護。甚至在盟軍開始登陸時,德軍司令部在第一時間還判斷盟軍只是佯攻諾曼地。

 

相反的,俄軍太過於輕敵,在這個無人機時時監視的時代下,直接選擇了最容易渡河的地點架設浮橋。烏軍早在事前就有防範,已派兵監視附近幾個俄軍最有可能搶渡的地點,並且部署了反制火力。就後來的相關報導來看,俄軍事先也有焚燒附近的樹林,希望能製造濃煙,以阻礙烏軍的視野,但效果不佳。同時只有準備一處渡河地點,將兩組浮橋併排架設,希望加快部隊通過的速度,而不是將兩組浮橋分散在不同的渡河地點,以降低風險。可以這麼說,俄軍在一連串的作戰失利後,仍沒有體認到,烏軍在歐美國家的幫助下,已在情報獲取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俄軍過於輕忽又沒有進行良好偽裝與欺敵的結果,就是所有的行動都被人清楚掌握。烏軍等待俄軍渡河到一半時,才展開猛烈的砲擊,甚至還可能伴隨著無人機與反裝甲小隊的協同攻擊。

 

俄羅斯在戰場上搶渡寬度上百公尺的河流,都全軍覆沒,中國想要跨過寬度達上百公里的台灣海峽,勢必會更加凶險。(美聯社)

 

中國應已經掌握攻台所需的大致情報

 

回過頭來檢視兩岸的情況,中國準備攻台的事,早就人盡皆知,因此中國毫不忌諱地大舉打造船塢登陸艦與兩棲突擊艦,根本沒有絲毫的隱瞞。但中國利用不間斷的小規模演訓,來做為欺敵策略,企圖麻痺台灣的警覺心。同時也試探國軍的反應能力,讓外界難以判斷解放軍的部隊調動,只是類似的演訓,還是已著手準備採取軍事行動。這很明顯是在執行偵察準備階段的工作。特別是台灣是個民主國家,過去也開放中國遊客來台灣觀光,多次發現有行跡可疑的中國遊客在敏感地點逗留拍照,甚至傳出有中國學生奉命在台灣發展組織等不法情事。台灣因此多次修改國安法,加重刑責,試圖亡羊補牢,不過進度緩慢。政府對於中國機艦故意越界,或藉故徘徊不去的問題,也缺乏足夠的敏感度,長期下來中國應該已經掌握攻台所需的大致情報。

 

第二個攻擊破壞階段,包括了壓制守軍的反擊,破壞防禦工事,減少渡海時的各種障礙,是發動搶灘登陸前的最後工作。到了這一個階段,攻守雙方早已經兵戎相見。再以諾曼地登陸的情況來看,盟軍經過漫長的空中戰鬥,早就掌握了英吉利海峽上空的制空權,並封鎖海峽兩端,執行反潛獵殺,以確保登陸船團在渡過海峽時,不會受到水面或水下的攻擊。在執行登陸當天,盟軍還以猛烈的空襲與艦砲轟炸,破壞灘頭的防禦工事,傘兵部隊則空降在灘頭後方,阻撓德軍的增援與反擊。而今日的俄軍在渡河時,竟沒有辦法掌握河岸上空的局部空優,缺乏野戰防空系統掩護,讓烏軍的無人機可以為砲兵標定位置,甚至錄下影片。同時也沒有規劃如何壓制烏軍砲兵的火力,未派遣輕裝步兵先渡河,進行掩護,導致已渡河的先頭部隊也遭烏軍突襲。

 

正從泛水區登陸上岸的中國水陸裝甲車(圖片取自中國官方媒體)。

 

直昇機機降突襲台灣重要防禦措施

 

如果台海爆發衝突,中國在進行登陸之前,一定會先取得空優,並完全控制台灣海峽,或最少可以維持數條安全的通道,否則會與俄軍一樣受到嚴重打擊。目前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的新型戰機、航空母艦、大批的驅逐艦與水下潛艦,就是要確保攻台時的海空優勢。除此之外,剛剛服役的兩棲突擊艦,能利用直升機機降的方式,讓特種部隊先突襲台灣的重要防禦設施,如雷達站、指揮所、通訊與交通節點、反艦飛彈與防空飛彈陣地,以削弱登陸時的各種阻礙。已經多批量產服役的運-20,也讓中國傘兵部隊的投射能力大增,會空降在登陸地點後方,以阻撓國軍防禦部隊的增援。大批的殲-16戰鬥攻擊機,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勢必會空襲灘頭,配合長程火箭砲或艦砲的砲擊,甚至是短程彈道飛彈或巡弋飛彈的打擊,以壓制國軍的反登陸火力。

 

面對這樣的威脅,台灣的反制之道,應該要打斷中國完成第二階段的準備。國軍籌建快速布雷艇,希望在戰時封鎖航道,增加解放軍渡海的阻礙。同時,增購機動型岸置反艦飛彈、刺針飛彈與陸劍二野戰防空系統,可增加解放軍壓制我方反擊能力的難度。每年的漢光演習一開始時,都會進行的戰力保存演練,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不過,在歷次的實兵驗證中,反登陸操演都會看到砲兵整齊劃一地在灘頭進行反舟波射擊,戰車與裝甲車也會往灘頭挺進,以掃蕩敵軍。這樣的想定或許太過於天真,容易讓我方的地面部隊曝露於敵方的壓制火力中。國軍應該記取俄軍搶渡北頓涅茨河失敗的慘痛教訓,不要讓砲兵、戰車與裝甲車在失去空優下,還採取密集隊型作戰。因為若遭敵方攻擊,會在瞬間損失慘重,這可能是未來國軍必需檢討改進的部分。

 

陸射劍二防空系統。(攝影:張哲偉)

 

第三個搶灘鞏固階段,包括了多點登陸、鞏固灘頭堡與第二梯隊的增援,是整個作戰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在諾曼地登陸時,盟軍就選擇了多個不同海灘,同時進行搶灘。這一方面是盟軍部隊數量龐大,若擠在同一個海灘,分批上岸,所花的時間會太久,另一方面也是要分攤風險。同時盟軍的工兵部隊在登陸前也做了充足的準備,在第一線部隊鞏固灘頭堡後,馬上利用預鑄好的混凝土沉箱,快速搭建出人工港口,好讓第二梯隊的重裝備與援軍,能立刻運送上岸,以應付趕到諾曼地增援的德軍裝甲部隊。反觀俄軍在第一階段沒有充足的計畫,挑選兩個以上的渡河點,結果浮橋被烏軍砲火摧毀後,立刻陷入首尾不能相救的窘境中,第二梯隊難以繼續渡河增援,讓已經搶渡成功的單位在孤立無援下作戰,即使鞏固了橋頭堡,也難逃被殲滅的命運。

 

國軍應該記取俄軍搶渡北頓涅茨河失敗的慘痛教訓,不要讓砲兵、戰車與裝甲車在失去空優下,還採取密集隊型作戰。(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室臉書)

 

中國南部戰區兵力將試圖在台灣南部登陸

 

中國與台灣相比,擁有極優勢的兵力,就目前解放軍的演訓與部署來推斷,除了東部戰區的部隊,會從台灣的北部與中部登陸外,南部戰區的部隊也很有可能會從台灣的南部登陸,以牽制國軍的防禦部隊。由於台灣的最大軍港、商港與多個空軍基地都位於南部,解放軍南部戰區的部隊,在搶灘成功後,勢必會直撲這些機場與港口。一方面削弱我方海空軍的作戰能力,另一方面也計畫占領這些港口與機場,以海運或空運的方式,運送第二梯隊的重裝備與援軍抵台,並建立後勤補給線以支援作戰。因此台灣在面對中國的全面入侵時,各作戰區必需有獨立應戰的能力,才能保護這些關鍵設施。未來義務役的役期若延長到一年,國軍或許可考慮將部份新編成的部隊,直接部署在這些地點,以建立更周全的防護,畢竟等待友軍馳援的變數實在太多。

 

在戰場上渡河與渡海,一向是最危險、也最複雜的軍事行動,需要良好的計畫與流暢的協調,這是過去許多觀察家都認為中國仍不具備攻台能力的原因。但無可諱言地,解放軍正在快速加強這些不足的部份,可惜台灣並沒有仔細分析敵人渡海攻台的每個步驟,並尋求反制的方法。對於中國的滲透情蒐,門戶大開,演習訓練,未考慮真正的敵情狀況,常常流於形式,為人詬病已久。烏克蘭部隊能以寡擊眾,在北頓涅茨河打出如此漂亮的一仗,在於之前克里米亞半島被俄羅斯併吞後,烏軍在接下來的烏東戰事中,汲取了重要的作戰經驗,雖然無力更新老舊裝備,卻在指揮管制與戰術觀念上,有了大幅進展。加上配合美軍協訓,奠定了此次的勝利基礎。美國前國防部長馬提斯曾說過,戰場上最重要的東西,是兩眼之後的大腦,的確是中肯之言。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