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這15個後備旅 國防部應該怎麼用?         

紀永添 2022年06月18日 07:00:00
為了因應訓練時間變長為14天的新制教召,又復編5個步兵旅,成為12個灘岸守備旅,加上後備指揮部的3個召訓中心,將組成國軍後備動員的骨幹。(攝影:陳愷巨)

為了因應訓練時間變長為14天的新制教召,又復編5個步兵旅,成為12個灘岸守備旅,加上後備指揮部的3個召訓中心,將組成國軍後備動員的骨幹。(攝影:陳愷巨)

國軍的後備動員制度遭人詬病已久,除了平日的教育召集未能落實,使用的裝備也老舊不堪,常被批評毫無戰力,形同虛設。在敵情威脅日益嚴峻下,政府已經宣誓將推動改革,並參考國外的做法,將教召延長為14天,還首度採用在實地演訓的方式,被媒體稱為史上最硬教召。無獨有偶地,在新制14天教召首度試行時,俄烏戰爭也同時爆發,讓國人感受到戰火的危機,憂心國軍部隊目前的規模無法抵禦中國的進犯,只有短短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難以訓練出可以作戰的士兵,因此紛紛主張應該要延長義務役的役期。國防部也在輿論要求下,從善如流展開評估,目前傳出最有可能的方案,是延長為一年,讓國軍擁有更多受過完整訓練的後備軍人。然而這樣的規劃加上教召的改革,是否能建立精實的後備動員制度,頗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

 

教召勞民傷財才是引發批評的主因

 

在新制教召試行一段時間後,整體來說多數是持肯定的看法,不管是媒體、社會大眾、教召員都認同強化後備戰力,是必要且正確的方向。過去國防部推動改革時常常擔心引發民怨,但從這次的情況來看,以前的問題在於改革的方向錯誤且草率,勞民傷財卻只做表面工夫,未能真正強化戰力,才會引起批評。願意用心去做,國人還是不吝嗇給予掌聲。在這次改革中,最重要的是終於落實談了很多年的實地教召,讓後備軍人直接到戰時的防禦地點,進行專長複訓與演練。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後備軍人熟悉真正的作戰環境,同時現在是依教召員的戶籍地進行教召,也有讓在地子弟保衛自己家園的用意在,遠比過去在固定的軍方營區內進行教召,更有意義。再加上「常後一體」的政策,後備部隊首度擁有新型的個人裝備,讓此次的教召煥然一新。

 

教召勞民傷財卻只做表面工夫,未能真正強化戰力,才會引起批評。(攝影:陳愷巨)

 

不過,有幾個地方或許是未來能再加強的地方。比如在教召科目中,有要求後備軍人在自己的防守責任區內,構築簡易防禦工事。雖然說這是必要的訓練,但在海灘上由沙包與散兵坑所組成的陣地,防護力並不佳,失去防禦方能充分進行戰場經營的優勢。或許比較可行的辦法,是預做長遠的準備,依照每個守備位置的不同特性,設計半永久或永久式的堅固防禦工事。在每一次進行教召時,利用召集來的人力或小規模發包給廠商,逐步興建完成,累積每一次的教召成果。最重要的是,要規劃多道防線、備用陣地與撤退路線,讓後備部隊能抵禦敵方的火砲攻擊,逐次頑抗。孫子兵法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良好的防禦工事極為重要,當然這也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與當地民眾的諒解,必需由中央政府積極協調,為國軍部隊爭取戰時的優勢。

 

讓常備與後備部隊的聯合作戰演習

 

其次是新式教召安排了行軍的科目,也引起了外界的討論。國防部認為雖然在現代戰爭中,行軍的機率不高,但這仍是鍛練體魄的良好方式,讓後備軍人親身走過整個防守責任區,也更能熟悉戰場環境。同時還在行軍訓練過程中,添加敵方砲擊或遭遇敵軍的處置方式,以強化部隊移動時的應變能力。整體來說,國軍這樣的安排有其道理,因為目前台灣的後備部隊並未機械化,傳統的步兵旅還是要依靠步行作戰。而更符合實際作戰情況的演練,應該是要讓後備部隊運用熟悉當地的優勢,交替掩護,一邊阻擾遲滯敵方的攻勢,一邊撤退到下一道防線,等待常備部隊的增援。這才符合國軍「常備打擊,後備守土」的戰略。如何不慌亂地有序撤退,保存最大戰力,並伺機反擊,是地面作戰中極為困難的科目,這才是後備部隊在教召時最需要強化的部份。

 

依教召員的戶籍地進行教召,也有讓在地子弟保衛自己家園的用意在,遠比過去在固定的軍方營區內進行教召,更有意義。(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國軍的常備機械化部隊其實也可以在每次的教召訓練中,輪流派遣排級或連級的單位,操作主力戰車或輪型裝甲車,參與最後幾天的實地作戰演練。這除了可以讓後備部隊熟悉目前國軍常備部隊的裝備與戰術,也能讓常備部隊瞭解未來如何與後備部隊在戰場上配合,培養默契,發展出協同作戰的準則,避免出現最糟糕的友軍誤擊事件。因為如果照國防部的戰時動員計畫,到時候地面後備部隊的總兵力,甚至會超過常備部隊,但近年來,陸軍卻很少進行常備與後備部隊的聯合作戰演習。一直到漢光36號演習中,才首度動員一個步兵營與砲兵營,跟常備部隊一起操演,這很明顯是不足的。特別是未來義務役的役期,如果真的延長為一年,那依據媒體的報導,國軍將擁有15個部份編實的後備旅,讓常備與後備部隊的作戰協調能力,變的極為重要。

 

國軍過去擁有7個平日負責新兵訓練與教召工作的步兵旅或訓練中心,在戰時會納入後備軍人,編成7個甲種後備旅。後來為了因應訓練時間變長為14天的新制教召,又復編5個步兵旅,成為12個灘岸守備旅,加上後備指揮部的3個召訓中心,將組成國軍後備動員的骨幹。在目前軍事訓練役的役期只有4個月的情況下,這15個單位只擁有基層幹部,在戰時才會編實為作戰部隊。但延長役期的可能方案之一,是將每些步兵旅或訓練中心的其中一、兩個步兵營編實,以消化兵源。這樣的好處是原來由志願役組成的專業常備部隊,不會受到影響,同時新增了許多由義務役士兵所組成的步兵營可以運用。能用來加強灘岸或重點設施的防禦能力,平日則協助進行新兵訓練與教召的工作,保養維持武器裝備,整體來說是個不壞的規劃,值得考慮。

 

後備部隊常備化將曝露新問題

 

不過這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去國軍對於編成後備部隊的準備工作並不確實,一旦這些後備部隊開始常備化,問題就會曝露出來。雖然只是組成輕型步兵旅,但武器裝備卻遠遠不足,過去動員庫所庫存的大批槍械與裝備都極為老舊,這是公開的秘密,不然何必緊急採購大批的輕型機槍與迫擊砲。而且除了武器外,通訊指揮系統,後勤支援工具,交通運輸載具,甚至是核生化防護與醫療器材,也一樣不足。在進行新制教召時,因為每一梯次的規模都很小,國軍籌措一下,還是能讓每個教召員都有一套新的個人裝備。但如果每個步兵旅或訓練中心都有編實的單位,可能有高達二十幾個營的部隊,要達成「常後一體」的目標,讓常備與後備部隊都擁有一樣的武器裝備,將會頗有難度。國防部如果真的打算推動這樣的政策,那就必需即早開始準備。

 

目前台灣的後備部隊並未機械化,傳統的步兵旅還是要依靠步行作戰。(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無可諱言,在許多國家的後備部隊都被視為是二線戰力,擁有較差的裝備,較弱的火力,又缺乏充足訓練,台灣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不過台灣面臨巨大的外敵威脅,更不是缺乏資源的貧困國家,只是在建軍的優先次序考量下,過去長期忽視後備部隊的發展,現在才開始要亡羊補牢。未來如果有大批的義務役士兵進入這些後備旅服役,國軍就不應該繼續將這些只有部份編實的部隊,視為二線戰力。過去北中南三個作戰區各有一個摩托化步兵旅,後來整併進機步旅,許多人都覺得非常可惜,因為台灣這種城鎮交錯的作戰環境,有不少步兵旅能發揮的空間。國軍可以趁此機會,將義務役士兵所編實的步兵營,提升至摩托化步兵營的水準,甚至把這15個後備旅,朝戰時編成摩托化步兵旅的方向來規劃。這將能大幅提升後備部隊的整體戰力。

 

努力編成摩托化步兵旅

 

相較於機械化步兵旅,要配備大量的裝甲車,摩托化步兵旅的裝備較簡單,主要還是由傳統步兵所構成。雖然說一年的役期不算長,但好好規劃,半年已夠訓練出一個合格的步槍兵,再加上半年的部隊服役經驗,良好的新式教召銜接,在人員訓練上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在武裝裝備上,除了輕兵器、小型火砲與通訊器材要跟得上常備部隊,也可以嘗試復編裝騎連或裝騎營,做為快速偵蒐或火力支援單位。常備部隊在逐步換裝各式雲豹輪型裝甲車以後,將會汰除舊有裝備,可以檢整其中狀況較好的CM-21系列裝甲車,甚至是打算封存的CM-11戰車,或正在研發的雲豹輪型戰車,供裝騎連或裝騎營使用。之前曾評估過後備裝甲旅並不可行,那是因為後備旅缺少足夠人力來維持這些裝備的妥善率,但這樣的情況將在役期延長後,獲得解套的辦法。

 

常備與後備部隊要利用各種機會,進行聯合作戰演習,以強化協調能力,盡力彌補彼此的差異,甚至可以形成良性的競爭。(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衡諸國外的經驗,要減少後備部隊與現役常備部隊的戰力差距,除了武器裝備的因素外,訓練本身更是關鍵。後備部隊較難以像常備部隊這樣,進行長時間的密集訓練,因此必需更重視訓練的效率。國軍應該讓後備部隊多利用常備部隊的各項訓練設備與場地,畢竟兵力來源可以不一樣,但資源必需共享,這也是「常後一體」的另外一個意義。同時,常備與後備部隊要利用各種機會,進行聯合作戰演習,以強化協調能力,盡力彌補彼此的差異,甚至可以形成良性的競爭。以美軍為例,現役部隊與各州國民兵的合作與演習,就非常頻繁,雙方也共用非常多的設施,讓美國面臨對外戰事時,能迅速派遣國民兵協助現役部隊作戰。國軍可以從新式教召的小規模訓練開始,擴展到各種日常操演,最後是每一年度的漢光演習,以驗證後備動員的效果。

 

很難想像一個號稱備戰70幾年的國家,後備動員制度竟然如此孱弱不堪,這當中有很多因素,可說是台灣的歷史共業。要如何進行改革,各方意見紛紜,這是民主社會的常態,國防部應該廣納不同的意見。至於是要學烏克蘭,建立國土防衛隊,或學美國的國民兵制度,擴大召募周末戰士,還是繼續延用目前的後備動員制度,但徹底落實14天新制教召,並延長義務役的役期以強化戰力,這其實各有利弊。只是無論採用何種制度,都離不開最重要的三件事,包括社會大眾的支持,增加對後備部隊的投資,與積極面對問題的態度。俄烏戰爭爆發後,正是台灣民氣可用之時,連過去幾乎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延長役期,都已獲得了難得的共識。政府在壓力下,也確立了全面強化後備部隊的目標。剩下的就是國軍能不能深切反省,好好進行改革了。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