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小琉球國」(台灣)列在所謂「不征之國」的名單當中,嚴令後人不得出兵征伐。(美聯社)
坦白說,我不認為糾結「自古以來」的歷史歸屬問題有太大意義。就算證明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某種從屬關係好了,也不代表那是正當的,更不代表那樣的關係應該在現代重新建立。
不過,如果一定要講歷史的話,去扯什麼吳國、隋朝,這對北京的立場也沒有幫助。首先,吳國《臨海水土志》的「夷州」到底是不是臺灣,就已經是一個高度爭議的歷史問題,《隋書》所謂的「流求」也一樣。斷簡殘編的史書原文說得並不清楚,可能是臺灣,但也完全可能是沖繩或其他地方。
退步言之,就算指涉對象真是臺灣,《三國志》的記載也是:
「(吳國)浮海求夷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至於《隋書》對「流求」的記載則是:
「(隋軍)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
與其說這是「納入版圖」,不如說是上岸燒殺擄掠。要說出海擄掠可以作為領土主張的基礎?那好,若依此論,那就沒有任何理由反對西方殖民主義。倘若這種記載真能證明什麼「自古以來」,那也不是臺灣與大陸政權的從屬關係,毋寧證明了大陸政權自古以來屢屢侵略東亞島鏈。
當然,現在已經不可能起古人於地下,質問他們到底是以「流求」一詞指涉什麼地方。可以確定的是: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要在遠離大陸沿海之處對島嶼進行定位與測繪,是非常困難的事。
很有可能,當時只是以「流(琉)求」一詞泛指大陸東南方的群島,並沒有明確區分沖繩與臺灣的意識(至少不普及)。數百年後地理知識逐漸累積,才得以作進一步的區分。例如:朱元璋在他對子孫頒布的《皇明祖訓》之中,區分出「大琉球」(沖繩)與「小琉球」(臺灣)。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此仍然是以「琉球」作為群島的統稱,所謂「大」與「小」並不是指島嶼面積,而是指涉外交與貿易關係的比重。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已經會拍案而起,大喊《皇明祖訓》有提到臺灣,臺灣果然是大明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恰恰相反,《皇明祖訓》對臺灣的稱呼是「小琉球國」,而且「不通往來,不曾朝貢」,連沖繩那樣的朝貢關係都沒有。甚者,朱元璋還把「小琉球國」列在所謂「不征之國」的名單當中,嚴令後人不得出兵征伐,其告誡如下:
「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只不過,太祖皇帝的這段遺訓,似乎已經被喜歡倡言「自古以來」的人士所遺忘。或者說,很可能不是「遺忘」,而是這些資訊從來都沒有進入過他們的認知視野。
基本上,這些人所謂的「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來自異世界的平行宇宙世界線。假如他們只是待在自己的平行宇宙,說說”Palates don't cheat”之類的單口相聲,那本來也無所謂,而且還頗富娛樂價值。
只是當他們想要強行闖入別人的世界,那就很傷腦筋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