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防隊抵達救援前,有能力限縮火災波及範圍、提高存活度,才是韌性社會之體現。(圖片取自記者爆料網)
災例,無不是一次次沉痛的告誡:將會再次的、不斷的發生,並以相似的情境吞噬毫無準備的人們。日本東北三陸海岸地區沿岸的丘陵地及高地上,廣泛散佈海嘯鎮魂碑及慰靈碑,警告世世代代的沿岸居民:此地曾發生海嘯,勿居住於此、勿重蹈覆轍。當成百上千的災例與犧牲足夠深刻,人們終將能以災害歷史的借鏡窺探未來的軌跡,卻往往敗於「這樣悲劇性的意外與我無關,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天真想法。
中國不到一週內發生兩起嚴重火災事故。1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複合用大樓地下室因冷凍庫裝修不當引發火災,火煙順著梯間向上蔓延,波及二樓補習班及旅館空間,造成39死9傷,死者多為旅客及補習學生;1月19日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英才學校宿舍發生火災,造成兒童13死1傷,13名遇難學生遺體均在各自床上呈躺睡狀態。兩起重大火災事故中死者年齡多介於10歲至20歲之間,顯示火災中的遇難者不分年齡均可能遭逢不幸,尤其夜間熟睡狀態下不易察覺火煙蔓延之情境,能使身心健全青年在睡夢中死亡,更遑論家有反應緩慢及難以自行應變的高齡者與幼童。
日前台中后里一護理之家發生火災,得益於裝設119火災通報裝置、自動撒水設備以及職員迅速的應變,使火災傷亡降到最低,現場無人員傷亡。在台灣,收容對象定義為脆弱族群的高齡者、病患、失能者等的長照機構,在歷經北門、樂活、愛心、南門及部北等重大火災事件後,其整體公共安全已有飛躍性的成長與落實,然而每日往返必定進行基本活動諸如睡眠、餐食的寓所及作育英才的教學空間,公共安全卻停滯不前甚至 毫無預防應對。台灣2022年建築物火災以住宅空間(獨立住宅及集合住宅)火災4,017次共造成130人死亡,占比最高達72.8%,平均單日發生11起住宅火災。
無法開啟的鐵窗,防宵小也防了生存的希望。河南英才學校宿舍火災,孩童費盡千辛萬苦打開鐵窗一小口跳窗逃生,此一鐵窗赫然如同台灣大街小巷中公寓大樓常見的鐵窗,如此相似又熟悉的景象,更顯心驚與警惕。樓下的火災卻是樓上的災難,礙因於煙迅速往上竄特性,且未有完善防火區劃及落實關門情況下,人往上跑往往跑不贏煙,造成高樓層受低樓層火煙波及傷亡更為慘重。如此絕望的困境,除了將分秒必爭的生命交付予遠到疾駛而來的消防隊,更不如透過整體空間安全性的提升與應變能力的強化,達到災時自助與互助的落實。
近日甫宣布判決的京都動畫公司縱火案,日本京都市政府及其消防局災後針對該事件進行檢討,並在消防局防火避難宣導指針中公開承認:即使安檢合格、獲得政府表彰,仍存在極可能避難失敗的風險;錢櫃KTV火災一案發現重要消防設備被關閉卻安檢合格;聯華食品彰化廠火災空有符合規定的消防防護計畫及防災教育職責,卻未盡落實,自衛消防編組成員不知需踐履相關責任義務,形同虛設,也未落實防火教育訓練。法規已是公共安全的最低標準,鑽漏洞、形式上做做樣子的堪堪合法,卻又落後法規所規範的公共安全標準一大截,如此的往復因循苟且,只會置空間使用者生命與財產安全與於危險之中,長此以往如若火災發生往往家破人亡。
我們不能總停滯於內政部建築與消防規定,而需各相關部會、局處、企業主,辨識主管 空間對象不利情境下之火災風險,並溝通出關鍵必要可行之必要減災投資作為,在消防隊抵達救援前,有能力限縮火災波及範圍、提高存活度,才是韌性社會之體現。因此基於公共安全,住宿空間每個樓面應有兩處可供緊急避難之動線與出口,即使是防盜的鐵窗鐵門;企業機構值班員工,應有能力善用生產經營服務空間公共安全設施設備之能力,不能僅有少數專業負責員工或消防包商知道該等設施設備位置與有能力就近操作使用。來得及限縮、減少損失、營運不中斷之減災應變作為,才是投資與演訓目的。
※作者簡賢文為中央警察大學教授;李佩芸為美國消防工程師學會台灣分會(SFPE TC)專案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