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美國未必不是一個傳奇時代

湯名暉 2024年07月20日 07:00:00
這次賓州的槍擊事件等於為川普增添背負十字架的殉道者形象。(美聯社)

這次賓州的槍擊事件等於為川普增添背負十字架的殉道者形象。(美聯社)

7月14日,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在賓州舉行競選集會時,遭受槍手射中右耳上方,美國特勤局隨即擊斃了一名槍手。事後川普被緊急送往醫療機構,團隊稱其狀況良好,並不影響往後的選舉活動。鑑於美國政治兩極化嚴重的狀況,暗殺企圖的最初衝擊,看似不可避免影響美國政治的發展。

 

槍擊使川普更為強大

 

關於暗殺川普的動機,大抵不離開其個人風格與煽動性言論,開槍者庫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疑似為共和黨內的左翼人士,不滿川普的極右言論而行兇。此舉不但未能壓下川普的聲勢,反而讓川普獲得英雄式的特寫照片,從而帶動共和黨整體的選舉氣勢。

 

經過這次的槍擊事件,川普已經被他的支持者視為不可戰勝的英雄,並在他的集會上受到近乎超我的崇敬。已經78歲高齡的他看起來仍是精力旺盛,有別於備受質疑健康狀況,且老是錯稱他人的拜登,川普被支持者賦與一個不斷受到敵人攻擊的戰士形象。如同川普主張的讓美國更為強大,槍擊事件也讓川普在選民心中更為強大。

 

在被擊中後的當下,川普反而立即理解當下的狀況,展現出近乎《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構圖,—舉起拳頭,向人群高喊「戰鬥,戰鬥」(Fight),幾乎肯定他將因此事被納入史冊。在此之前,來自司法案件與各種類型不一的指控,川普展示出的是一個受害者的角色,這次賓州的槍擊事件更為他增添背負十字架的殉道者形象。

 

經過這次的槍擊事件,川普已經被他的支持者視為不可戰勝的英雄。(美聯社)

 

外部勢力指向民主黨的混合戰

 

事發之後,民主黨的反應卻僅止於公共關係的底線,並未展現出積極性與消解仇恨的舉措。不幸的是,俄國政府對暗殺事件施加微妙的暗示,試圖造成責任來自於拜登政府對川普的打壓,使得這一類的陰謀論很快地在X等社交媒體上發酵,成為在美國內部混合戰(Hybrid Warfare)的新題材。

 

由於民主黨一直以來提出關於川普是民主的生存威脅的言論,如今成為部分保守輿論指責的對象。俄亥俄州參議員,也是川普副手的James David Vance在 X 上表示,「暴力事件不僅僅是孤立事件,拜登競選活動的核心前提是,川普是獨裁的法西斯主義者,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他。就是因為這種言論直接導致川普被暗殺。」

 

民主黨內幾乎無人可比川普

 

在11月大選之前,有心人可能偽裝成極右翼分子,或是對川普的支持者發起煽動,試圖重演2021年攻擊國會山莊的暴亂,對民主黨或是美國政府機構發動攻擊,最悲觀的情況可能是造成拜登的安全衝擊。當時的國會山莊衝突在36小時內造成5人死亡,以及包括警察在內的174名人員受傷,特別是那些曾經明顯表現3K黨傾向的白人極端主義者。

 

即將於密爾瓦基舉行的共和黨全國黨代表大會,將直接展現川普與團隊的政治智慧,如果展現出呼籲團結與反對暴力,並且以受害者的身份展現寬容。基本上拜登在往後的選舉行程就很難聚集鎂光燈,其健康狀況也不會再被討論,民主黨將迅速地進入替換候選人的議程,不過也很難再挽回當前的頹勢,目前的民主黨無法立即找出具備魅力型權威(charisma)的候選人。

 

美式民主總能走出危機與矛盾

 

美國的民主制度在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筆下警告過出現多數暴政的可能性,即使他稱之為「溫和的暴政」。在美國這樣快速民主化的社會,人們往往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道德觀念,而是會希望透過勤勞工作來累積龐大的財富,同時也解釋為何美國大眾對於精英文化抱持輕視的態度,而這正是川普受到勞動階層支持的一種詮釋。

 

美國自建國以來並非是在上帝的眷顧之下,作為選民而發展至今日。每當遭遇危難之際,美國社會偏好選擇魅力型領袖,特別是那種展現堅毅特質,不懼挑戰的領導者,即使他們可能會對民主制度造成挑戰。特別在遭逢外部挑戰之時,即使是歷史上富有爭議的領導人們,也確實帶領美國走出矛盾與危機,完成每一階段辯證發展的歷程。

 

第二次獨立戰爭造就「老山核桃」的大眾民主

 

1812年的美英戰爭(American-British War)也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一度讓美國面對建國初期最大危機。當時領導美國的麥迪遜(James Madison)總統是美國權利法案(United States Bill of Rights)的推動者,他重視個人與州權,並且為新聞自由奠定良好的環境。然而面對美國的存亡之際,他一反過往縮減軍備的主張,積極請求國會宣戰,表示美國不能再容忍英國「對美戰爭狀態」。

 

美英戰爭的爆發再度引起州與聯邦的對立,也引發親法或是親英的外交路線爭論,在此矛盾之中也造就美國史上首位遇刺的總統傑克遜(Andrew Jackson)。他因脾氣火爆而被各界忌憚,並且與開國元勳之一的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一樣因決鬥聞名。雖然傑克森勝出並擊斃對手,卻是背負暫時的惡名,並且藉由謀劃攻占當時屬於西班牙的佛羅里達和德州,從而挽救決鬥事件跌落的聲望。

 

傑克森作為1812年英美戰爭的英雄,被軍人尊稱為「老山核桃」(Old Hickory),托克維爾指出他在最後的紐奧良之役取得勝利,成為他在二十年後參選總統的政治資本。1828年的總統大選期間,他以高票勝出因為法國政策的失當,造成聯邦黨分裂的亞當斯(John Adams)。上任後旋即面對南卡羅來納州的關稅問題引發的分裂危機,他的態度甚至比川普更為強硬,聲明誰敢分裂美國就出動聯邦軍隊。

 

他在選舉期間面對的人身攻擊也不亞於今日的川普和拜登之爭,其母甚至被指稱為性工作者,妻子更是被活活氣死。他主張的「傑克森式民主」(Jacksonian democracy)主張政治大眾化,反對菁英政治,部分政治權力應轉移到以政黨為基礎的普通選民,相信人民能夠「得出正確結論」。他的狂熱支持者也不亞於川普,祝賀他當選的民眾甚至造成白宮設施的損害,因而被稱為「暴民之王」(King Mob)。

 

美西戰爭讓老羅斯福帶領美國走向世界

 

1901年9月,面對來自舊世界的西班牙挑戰,麥金萊總統成功擊退最後一次來自歐洲的覬覦,隨後卻被無政府主義者佐克茲(Leon Frank Czolgosz)刺殺。在危機之中接任總統的是幾乎全才的迪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他的一生比電影印第安那瓊斯(Indiana Jones)更富有戲劇性。曾經遭受喪妻之痛而陷入低潮,卻能在往後開展出探險家、歷史學者以及軍事指揮官的豐富經歷,最重要的是成為美國海權的奠基者。

 

他在好友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權理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的基礎而實踐,派遣由16艘當時最先進船艦組成的艦隊環繞地球。羅斯福成功據有巴拿馬運河,仲裁日俄戰爭與摩洛哥危機,並且在所有帝國主義者之中首位退回庚子賠款創建清華大學,奠定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脈絡。

 

川普也可能成為帶領美國抵禦中俄

 

面對接下來幾乎無關緊要的選舉時間,如果民主黨仍未有任何換人的動作,川普代表的是一個以面向中俄為敵,集結美國民粹氛圍的社會,說不定能向當年的傑克森總統一樣帶領美國渡過分裂危機。

 

作為人類近代史上最早確立共和制度的國家,川普的強硬和民粹或許也是特色,但是他其實未能超越部份開國元勳,或是傑克森這樣極其強硬的總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並非是世界霸主,尚且得面對各種內憂外患,但是社會也展現出民主發展的韌性。

 

當前的美國確實挑戰重重,但是美國歷史上富有個性的總統們也曾歷經過更嚴峻的挑戰,社會的爭議與分裂危機也從未止歇。如同當時的人們低估美國的政治發展,以及美國政治人物的傳奇性,今日的美國也未必不是一個傳奇的時代,成為美式民主辯證發展的新註解。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關鍵字: 川普 遇刺 拜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