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北約持續東擴 台灣收之桑榆    

紀永添 2022年07月17日 07:00:00
日本海上自衛隊與美、拗海軍聯合操演。(日本海上自衛隊臉書)

日本海上自衛隊與美、拗海軍聯合操演。(日本海上自衛隊臉書)

俄烏戰爭爆發以後,歐陸的安全情勢丕變,北約首度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實體高峰會。此次的重點包括北約成員國已一致同意要強化軍備,以因應俄羅斯的軍事威脅,還決定大幅擴編快速反應部隊(NRF),美國也承諾將派遣更多的部隊協防歐洲。在此同時,土耳其宣布不再杯葛瑞典與芬蘭加入北約,預計這兩國的加入申請,將會快速被各成員國的國會所批准。而值得注意的,是北約此次首度邀請位於印太地區的日本、南韓、澳洲與紐西蘭與會,說明北約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印太地區情勢。此外,還通過了新版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首度提及中國問題,認為中國將是北約的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顯示北約一方面對抗俄羅斯,另一方面卻也提防中國的新情勢。未來北約的動向,恐怕不會只侷限在歐陸,還將進一步影響印太地區。

 

中國將是北約的系統性挑戰

 

在強化軍備方面,最有指標性的是波蘭與德國,因為波蘭接壤白俄羅斯,直接面臨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聯軍的威脅,而德國的國防預算長期偏低,甚至成為美國與德國齟齬的導火線。波蘭未來計畫將國防預算將從GDP的2%提升到3%,並將部隊人數從11萬人擴編到25萬人。德國國會則以壓倒性票數,通過1000億歐元的特別國防基金,將在五年內注挹國防預算,使其達到GDP的2%,以符合北約的要求,並開始計畫採購多款新型武器。除了波蘭與德國外,歐陸的許多北約成員國,也都展開了或多或少的強化國防計畫。北約還決定將原本只有四萬人左右的快速反應部隊,一口氣擴增到三十萬人,之前就已部署在東歐地區,直接面對俄羅斯威脅的戰鬥群,則會擴編為旅級單位。這些由各國部隊所派出的快速反應部隊,在戰時將由北約統一指揮。

 

北約新版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首度提及中國問題,認為中國將是北約的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美聯社)

 

北約誓言將強化東翼的部署,因為在東歐地區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是危機感最大的國家,已經多次批評北約的態度消極。畢竟波羅的海是俄羅斯最念茲在茲,想要控制的重要航道,長期以來千方百計阻止瑞典與芬蘭加入北約,就是不希望波羅的海變成北約內海。但此次俄烏戰爭讓瑞典與芬蘭吃了秤鉈鐵了心,決心要加入北約,使北約的勢力一舉東擴到俄羅斯的西北方邊界,也讓波羅的海被北約四面包圍。瑞典與芬蘭的加入,讓北約能立即補強東翼的防禦,並監控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阻止北約東擴,現在反而弄巧成拙。特別是美國在這一次高峰會中,表態將增派部隊以協防歐陸,其中大部分的地面部隊,都是前進部署到東歐國家,這對俄羅斯來說,幾乎已是兵臨城下。

 

波蘭與立陶宛兩國總統近日共同宣示,將捍衛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戰略廊道。(美聯社)

 

北約將追隨美國參與印太事務

 

美國早在2020年就重新組建了第五軍(V Corps),以強化美國歐洲司令部的作戰能力。第五軍在兩次世界大戰裡,都在歐陸作戰,還曾參與諾曼地登陸,冷戰期間也一直是駐歐美軍的主力部隊。第五軍將在波蘭設立一個前進指揮部,下轄一個野戰支援營,另外一個陸軍駐軍總部也會常駐波蘭。同時派遣一個旅級戰鬥隊到羅馬尼亞輪駐,並部署一個短程防空飛彈連到義大利,新增二艘飛彈驅逐艦到西班牙,讓常駐在西班牙海軍基地的美軍驅逐艦達到六艘。而原本在英國境內就已經有兩個F-35A戰機中隊,未來將再從美國本土,移防二個F-35A戰機中隊到英國。美國過去在歐陸的駐軍規模,大約在六萬人左右,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後已陸陸續續增加到八萬人,未來預計會維持在十萬人的數量,這也是冷戰後美國首度向歐陸大規模增加軍力部署。

 

其中,最積極軍援烏克蘭的英國,也在近日透露,將再派遣1000名士兵到愛沙尼亞,讓駐紮在該國的英國士兵達到3000人。還將定期派遣一艘英國皇家海軍的伊莉沙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到波羅的海巡弋,支援北約的海空警戒任務。這些新部署,已徹底改變了歐陸的勢力消長。過去俄羅斯這個核武強權,虎視眈眈威脅歐洲,歐盟各國卻如一盤散沙,缺乏警覺心的情況,瞬間變成北約各國團結圍堵俄羅斯。連過去以「芬蘭化」聞名,在內政外交上小心翼翼,不輕易得罪俄羅斯的芬蘭,這次都不顧俄羅斯的反對與威脅,堅決要加入北約,就清楚說明了這種情勢。對美國來說,雖然因為俄烏戰事,被迫暫時增兵歐陸,但一個堅強的北約與孱弱的俄羅斯,等於讓美國未來能將更多資源轉移到印太地區,甚至北約也會追隨美國,進一步參與印太事務。

 

英國援助烏克蘭的「斯巴達」裝甲運兵車,已經運抵當地。(取自英國政府網站)

 

北約此次的高峰會邀請日本、南韓、澳洲與紐西蘭參加,並不是擴大合作夥伴這麼單純。北約對印太事務轉趨積極,有幾個主要的原因,首先是美中兩國關係破裂後,美國一直希望歐洲盟國加入圍堵中國的陣線,但過去歐洲國家對這件事的態度較為冷淡。直到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與中國結盟的情勢已顯而易見,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一起對抗俄羅斯與中國的新局勢已然成形,連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都直言,新冷戰的鐵幕已經落下。歐洲國家倏然發現自己無法置身事外,於是轉而在這場新冷戰中,尋求可以扮演的角色,這其中又以深受俄羅斯威脅的東歐國家特別積極。近來立陶宛、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接連訪台,希望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並不是偶然出現的外交機遇,而是國際情勢轉變下的結果,讓台灣幸運得利。 

 

台灣的情況並非特例,如日本首相不久前訪問英國,就與英國簽署了「互惠准入協議(RAA)」。這個協議將加強日本與英國的軍事合作,進行聯合演訓,更重要的是雙方的軍艦與軍機,可以停泊或降落在對方的港口與機場內,進行加油補給與保養維修。之前英國派遣伊莉沙白女王號航空母艦到印太地區巡弋時,就是停泊在日本的港口進行整補,在簽署這個協議後,這樣的情況將變成常態。如日本海上自衛隊才剛剛派遣訓練艦島風號(TV-3521)、鹿島號(TV-3508)訪英,除了與英國皇家海軍一起演訓,鹿島號還直接駛入泰晤士河停泊。日本之前也與澳洲簽定一樣的協議,未來很有可能會與北約成員國建立類似的軍事合作機制,這將使北約的部隊來到印太地區時,擁有補給基地,無疑將鼓勵北約各國增強在印太地區的活動,以擴大其影響力。

 

俄羅斯的軍艦航行台灣東部外海

 

日本會強化與各國的軍事合作,遠因是與中國的關係陷入僵局,近因是日本積極參與制裁俄羅斯的行動,並強硬主張北方四島的主權,導致日本與中、俄兩國不時出現言語衝突。中、俄兩國的軍艦近來繞行日本四島,恫嚇意味濃厚,俄羅斯的軍艦甚至還航行到台灣東部外海,宣誓俄羅斯雖暫時受困於烏克蘭戰場,但仍對西太平洋擁有影響力。這清楚說明這場新冷戰的範圍涵蓋歐陸與太平洋,影響了全世界的國家。北約要對抗俄羅斯的威脅,不可能再自我設限於歐陸上,畢竟俄羅斯是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國家,在亞洲與中國的密切合作,讓北約的圍堵網出現了破口,歐洲國家很難繼續視而不見。北約在新版的戰略概念中,對中國的諸多批評,並非只是受到美國的壓力,也是體認到想削弱俄羅斯,就要處理中國的威脅,並與印太地區的國家加強合作。

 

日本防衛省公布,俄羅斯海軍3艘軍艦由台灣花蓮外海一路向北航行。(圖片翻攝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網站)

 

中國其實也看到了這樣的發展,想要扭轉不利情勢,接連派出特使霍玉珍與吳紅波訪問歐洲,擺低姿態,努力修補與歐洲國家的關係。甚至一口氣向歐洲的空中巴士集團採購高達292架客機,總價超過370億美元,打算利用龐大的商業利益攏絡歐洲大國。對中國來說,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非常重要,一方面除了能裂解美國與歐洲盟國的關係,避免遭到歐美國家的全面圍堵,另一方面歐洲的德、法等國也是中國的重要技術來源。過去中國的三大武器來源是俄羅斯、烏克蘭與歐洲國家,如今俄羅斯與烏克蘭在戰火中自顧不暇,唯一的穩定來源,只剩下以民用為掩護,從歐洲採購的技術。所以無論在政治上、外交上或軍事上,中國都不希望與歐洲大國撕破臉,頗有師法過去「遠交近攻」的故智,但問題是北約介入印太事務,恐怕已是無法扭轉的趨勢。

 

綜合來看,美國在2017年的白宮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宣誓美國將會重返大國競爭,並把俄羅斯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準確地預言了目前的發展。唯一的意外是俄羅斯早就不是昔日的帝國,疲態盡露。北約的東擴,不只影響到東歐、波羅的海與黑海,未來的發展,勢必在英、美兩國的主導下,朝印太地區推進。北韓在北約高峰會結束以後,立刻嚴詞批評北約此次邀請日本、南韓、澳洲與紐西蘭參加,是想在亞太地區建立北約的分支,包圍俄羅斯與中國,武裝歐洲,確保美國在全世界維持軍事霸權。北韓的反應雖然不脫反美、反日的老調,但這次的批評切中要點。美國會不會開始籌組印太版的北約,將是未來的觀察重點,而另一個可能性,是北約的東擴尚未停止,美國會在北約的基礎上,建立印太地區的新防線,擴大納入印太地區的盟國。

 

台灣身處於風暴的中心,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國越來越挑釁,幾乎沒有間斷地持續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讓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但台海問題也因此受到國際的關注,在外交上頗有斬獲。台灣除了利用這個千載萬逢的機會,強化與歐洲國家的關係,更可以考慮引進所需的軍事技術。不少東歐國家在輕兵器與火砲的研發生產上,有獨到之處,在華約解體前,是共產陣營的兵工廠,如中國就從烏克蘭取得非常多的關鍵技術。台灣近年來雖努力推動國防自主,但除了空軍戰機與海軍艦艇外,陸軍的許多火砲槍械,都還無法自製,或是自製的品質距離國外的水準,仍有一段差距。這些較不受注意的小型武器也有其重要性,國軍或許可從小處著手,利用這個機遇提升自製能力。引進技術較不受注意,受到中國施壓的可能性較低,值得一試。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